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2月, 2012的文章

關於理性思辨的反思

看了許多廢死的論述 , 便有以下感想 , 但與廢死主題無關 , 主要是對人類 「 理性 」 思維的反思 。 無論是廢死 、 同志婚姻 、 安樂死或是通奸除罪化 , 這些先進觀念似乎都起源於西方 , 之後則慢慢影響到非西方社會 。 這些看似爭議的論點背後 , 有很強大的邏輯思維與辯證關係 , 簡單來 說 還是來自人類理性思維下的 產 物 。 也許這與歐洲 脫 離以宗教為主體的社會 , 進入非神的世俗化社會有很大程度的關係 。 在沒有神的社會中 , 人類成為唯一的主人 , 透過公開辯論與思維 , 提出一套符合大 眾 利益的制度與思想 , 並將這些概念普及化 , 影響其他區域的社會與文明 , 但僅透過純理性思維 , 真可以為全人類帶來福祉 嗎 ? 例如過去 20 年來西方主導的以巴和平進程 , 該和平計畫看似理性與科學 , 也符合兩方最大利益 , 但該和平計畫卻忽略最重要的非理性部 份 , 如 1948 年巴勒斯坦大災難 (Nakba)給巴勒斯坦人帶來的歷史傷痛 , 完全被該計畫所忽略 , 加上以色列不遵守該和平計畫 , 導致至今和平進程始終沒有 辦 法進展下去 。

Islam and political reform in Saudi Arabia

研究方法與筆者類似,將伊斯蘭傳統理論化,解釋沙烏地內部的政治改革論述。 An analysis of how the idea of reform is deeply rooted in Islamic tradition Reviewed by Joseph A. Kéchichian, Special to Weekend Review Published: 00:01 January 28, 2011 Even before the terrible September 11, 2001 attacks in New York and Washington, the Kingdom of Saudi Arabia confronted a multipronged military, political and even religious assault on the monarchy. Waves of Islamist "terrorism" occurred on its soil that, more recently, led to complete reassessments of what these challenges represented. Calls for reform abounded as Riyadh was strongly criticised for setting too narrow an agenda to address intrinsic grievances. Consequently, the Al Saud constantly reassesse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a variety of domestic, 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actors to better control the essence and the pace of any contemplated changes. Mansoor Jassem Alshamsi, a political scientist working for the UAE government and who receiv

了解當前中東穆斯林社會的訪問

OPEN DEMOCRACY - DECEMBER 2012 Monday, 17 December 2012 / bureau / Bureau européen de Tariq Ramadan Tariq Ramadan 教授接受訪問,分析與評論當前中東地區穆斯林社會的現象。這些訪談內容有助於了解當前穆斯林社會動態。 主要訪問要點 1. 阿拉伯覺醒 (Arab awakening) 過於強調政治層面,而忽略重要經濟議題。 2. 說明何謂土耳其模式與其缺失。 3. 對這些國家造成不穩定的因素之一:極端世俗主義者與 Salafist 的角色。 4. 朝向市民社會 (Civil Society) 的多元發展。  

西方為穆斯林國家留下來的遺產:傳統與現代之爭?

一般而論,西方打開中東地區門戶可從 18 世紀末,拿破倫佔領埃及時算起。從此中東社會進入現代化的行列,西方人士的魔法棒ㄧ揮,中東社會隨即擺脫過去的陰暗與朦朧之美,進入ㄧ個 啓 蒙與嶄新的時代。其他地區同樣受到西方現代化的影響或是衝擊,如日本的全盤西化以及中國的自強運動與後來的清末新政。雖然這種現代化的概念,今日在東亞國家幾乎已經成為眾人所接受的共識,但在中東社會,現代化在某種程度上仍持續地震蕩中。如最近埃及因憲法議題,演變成傳統與世俗兩個陣營的對壘。在其他國家,如突尼西亞、巴勒斯坦、伊朗與土耳其等以穆斯林為主體的國家,都可以看到這種世俗與傳統對立的氛圍,不過這不表示世俗與傳統價值並非完全無法相容。

Did you hear the one about the Iranian-American?

有時詼諧幽默反而比長篇大論更容易說服人 中文翻譯字幕

研究目的與方法?

昨日參加研究方法討論與這ㄧ年來的心得: 學術研究目的到底為何?了解事情的真相與本質,以溝通取代對立,再者 與不同文化與背景的社群交流,增進相互了解;還是只是混口飯吃,順道建立個人不可動搖權威?筆者無知與天真地以為,前者才為學術研究真正目的。若是要混口飯吃,社會上有許多工作可以符合這個條件,而且賺的錢比學術研究還多。若是建立個人權威與聲望,當政治人物或是鍵盤評論家更可達到此目的,不需假借學術之名,行偽專家之實。 好的學術研究必須建立在自由與公開的學術環境,不受意識形態或是商業利益干擾,在錯綜複雜的現象與案例中,從中挖掘真相,而非人云亦云,或是在未經思索之下,盲目崇拜「權威」與迷信「理論」。理論並非是了解事實的唯一法則, 理論的建構,則是來自紮實的研究基礎,同時理論也有其局限性,並非放諸於四海。如不同的研究途徑,背後則有其多元的理論依據支撐。 身為學術研究者,建立自己論述架構是必要條件。 更進ㄧ步,提出自己論點與相關領域人士交流討論,藉此激盪不同想法。當然個人觀點並非無法挑戰或是毫無缺失。每個學術研究者都有其特殊研究取向與論述方式。不同研究途徑,雖然導出對議題的不同分析面項以及解釋,但仍可找出相似之處,未必這些研究途徑無法相容。學術研究者可從中理解其他研究者的觀點與研究方式,甚至學習這些研究途徑長處,彌補本身的研究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