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18的文章

中東研究挫折經驗談

這個版從2011年10月成立,可以說是記錄我在英國求學的知識與思想成長過程。這六年多,前三年半算是順遂,但最終因論文口試出了問題,校外委員否定我的研究,結果又多花了兩年半的時間才完成學業。雖然有點波折,但至少還是拿到進入學術界的預售票(博士學位)。 真正對中東或是伊斯蘭事務的關心可以追溯到2002年,從大二起陸續開始修習阿語系的相關課程。在碩士班則是撰寫巴勒斯坦的議題,博士班有幸跟隨這領域的大師,開啟不一樣的視野。 現在人生求學階段告一段落,前面求學的過程看似有些波折,如在出國之前,申請教育部公費留學考試,以第一名的筆試成績進入口試,但最後被刷掉,感到相當意外與有很深的挫折感。最後再接再厲,通過兩年補助的教育部獎學金的申請。至於雅思考試與申請英國博士班研究,真的可以說是用千鈞一髮來形容,在獎學金規定的期限之前,總算達到語言標準,以及在沒有預料的情況下,在大馬士革網咖店收到這個領域大師的回信,表示願意收我為學生(也是老師在東亞的第一位博士生)。 另外,在投稿中文學術期刊時,或許是在國外所學的知識與表達方式(過於主觀?),在台灣沒有相對應的的研究學群,等候的時間總是漫長,如之前投一篇 區域研究的期刊, 從投稿到真正刊登花了兩年的時間。其實在兩年前, 還有另一篇不含學術點數的書評給香港的一份期刊, 雖已經通過,上個月副主編也跟我說快要刊登,但還在排隊等候中。 拿到博士後,只是剛踏入學術殿堂的窄門,未來仍有許多不可預測的挑戰、挫折甚至不解,如申請教職或是論文期刊的投稿,擠進這個象牙塔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只是想想,無論未來的挫折與失落再怎麼大,只要回想過去兩年多那種差點拿不到學位的感受,一切都會好起來的。InshaAllah

在台灣從事中東研究的局限性

一般台灣人研究中東事務,只專注中東地區,而且多半重視當地政治與經濟的議題。這不是不好,至少有助於了解中東地區整體局勢。只是在研究一段時間後,便會感受到研究的侷限性,難以跳脫或是超越以西方為主導的研究典範。 事實上,在台灣從事中東研究,仍可以建立主體性的研究與西方研究者學不來的論述體系,如這篇文章 從一個台灣「壞孩子」,變成敘利亞難民與土耳其政府的橋樑  其實可以延伸成一篇學術文章甚至論文。 台灣雖然與中東地區距離遙遠,除了石油從中東進口外,兩方的關係遠不如台灣對美國與日本的關係。事實上, 仍有許多主題值得發掘 ,如早期沙烏地與台灣的外交關係、上萬人台灣人在沙烏地的工作與生活情況、 冷戰時期政府如何利用中國穆斯林與中東國家維持邦誼...。在冷戰結束後,台灣走向民主化,威權政體不再。因全球化的關係,不少台灣人到中東國家工作甚至定居,對當地社會做出不少貢獻,這一類的故事也值得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