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Modern Middle East」標籤的文章

牛津伊斯蘭與中東議題演講

Podtcast in The Middle East Centre, Oxford

從事中東研究的首要條件

筆者在英國從事中東研究快滿三年。但之前在台灣唸書時,從大二起,則已經開始關注中東地區的發展。碩士班的時候,選擇巴勒斯坦作為研究的主題。因此,到英國唸書之前,對中東事務已經將近有九年的觀察心得。 在台灣從事這方面研究的學生,其實並不多。那時自認,與其他台灣學生相比,自己應該算是了解中東。不過在英國待的時間越久,越覺得之前在台灣對中東地區的認識,是多麼的無知與充滿幼稚的思維。當然我不是說,現在的我是多麼了解中東。中東地區其實非常複雜,我也只能略知一二。其實從新聞當中的中東報導,特別是來自西方大媒體的來源,也都是過於片面或是帶有某種特定價值。 這邊所說的中東研究首要條件,不是語言,也不是找資料的方式。當然這兩種都很重要,也是必要的條件。不過這邊說的,是一種態度。這個態度就是,將中東地區的民眾,同樣當做一般人來看待。他們與世界各地的其他人一般,有喜怒哀樂與七情六慾。不需要因為看到來自西方媒體的詭異報導,或是多數因為信仰伊斯蘭, 就將中東地區的民眾給妖魔化或是非人化。特別是在戰火下,或是受到長期壓迫的地區,更是要理解當地人的情感與思維。若是這點都做不到的話,我想若是有人想從事這個研究,未來將難以有所成就,無法真正站上國際舞台。頂多與那些西方精英一般,在螢光幕前,以「道德制高點」的方式,大談中東事務。或是用 一種詭異式的外地人思維,指導中東民眾該怎麼做。 簡單的說,缺乏同理心的中東研究,是一種違背倫理價值的研究途徑。

從資料來源談何謂中東觀點?

從事中東研究,很自然地,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觀點。而不同的觀點,是依據不同的研究途徑所塑造而成。如從政治學、人類學、歷史學或是哲學角度,探討中東特定的事件,自然會有不同的視角切入。從這個層面來說,真的沒有必要爭出高下,或是證明誰的論點比較優越。 但是即使有不同的論點,資料來源仍是學術研究最為重要的一環。理解中東現場,資料來源未必要單純依賴新聞報導或是維基百科,或許這對於剛進入這個領域的人來說,是個認識中東的重要媒介,但這些來源,未必能真實捕捉到中東地區多元與複雜的樣貌。 以上的資料來源,最多只能當成二手資料。若是全盤吸收,很有可能會造成與實際發生落差的問題。這在 Edward Said 的「報導伊斯蘭」一書有通盤的分析。 因此對一手資料的掌握,是理解複雜中東現場的必要條件。何謂一手資料呢?舉凡官方檔案、田野訪談或是感受在地的社會脈絡,都能作為一手資料的工具。唯有如此,根據一手資料作為觀點的論述基礎,才不至於陷入人云亦云或是看似客觀無誤的論述陷阱。

拒用恐怖主義的概念分析伊拉克現場

圖片
這個月,中東地區發生的大事,莫過於 ISIS(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the Levant) 在伊拉克攻城掠地的消息。西方媒體競相報導 ISIS 的殘暴與冷血的一面。台灣媒體也不甘寂寞,將 ISIS 描述成世界的威脅。個人認為, ISIS 說是對世界的威脅,過於誇大,不如說是對伊拉克當今政權,以及鄰近阿拉伯政權的威脅。 個人對於 ISIS 理解不多,同樣也是與大家一樣,看報才知道 ISIS 的殘暴。但筆者不會特別用恐怖主義來看這股現象。這不是說筆者支持 ISIS 的行為,只是將恐怖主義放在當前中東局勢,所看的視野會很狹隘與不確實。而且「恐怖主義」這個名詞,是個政治正確的用法與相對性的概念,無法成為一個普世的規範價值。是由誰來認定「恐怖主義」,或是決定誰才是「恐怖組織」,到現在仍沒有一定的共識。如美國的無人飛機,炸死巴基斯坦與葉門的平民,算不算是一種恐怖主義?以色列在加薩的轟炸,也算是一種恐怖主義嗎? 再閱讀一些專業文章,以及與海灣朋友的討論之後,本文不用恐怖主義的角度,來評論 ISIS 的現象。

華氏九一一

今日再看 2004 年出品的紀錄片「華氏九一一」 (Fahrenheit 9/11) ,確實有不同感受。第一次看這部片是在碩班時候,看那個影片的當下反應是,美國政府很壞,以民主之名佔領他人土地,但對於影片的安排結構與論述形式,並無深入的思考與分析。(等於鄉民式的反美!) 該部片受到部分媒體的批評,認為只說出了一面,而沒有說出其他面向。如 這篇文章 的論點。 不過有點好奇的是,這些媒體可以徹底解構該紀錄片的論述嗎?還是這個紀錄片真的不值得一看,只是窮酸左派用來攻擊正直與誠實右派的劣質紀錄片? 簡單的說,該影片主旨是,因布希政府的錯誤決策,造成美國軍人與伊拉克平民皆成為受害者。 該影片提出許多質疑,若是覺得導演意識形態過於強烈, 其實可找相關訪問 或是學術研究資料, 一一討論與檢驗影片當中提出的論點 ,而未必要專門指責該紀錄片的強烈主觀意識。(導演本身也沒有想要假裝中立的意圖。)

Education in the Gulf

介紹海灣國家年輕學人研究該國政治的局限與隱憂 Education in the Gulf The contradictions of study abroad Aug 9th 2012, 15:18 by The Economist online | EXETER ON A bright summer day in Exeter, a university town in the south-west of England, an array of Gulf academics mingle to discuss the changes afoot in their countries, keeping an eye out for government officials, pro-royal lobbyists, and a handful of security-service people from Abu Dhabi, the richest of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 (UAE). Gulf youngsters wishing to study the politics and histories of their countries often go abroad to do so, since those subjects are generally too sensitive for their universities back home . Many are on government scholarships. Saudi Arabia, for instance, sends 130,000 students abroad each year. Half go to America, tens of thousands come to Britain and a small but growing pool—still in the hundreds rather than thousands—head to China.

從歷史角度看中東人民革命(Uprising)遠因

昨日 (10/20) 傳出利比亞強人格達非( Mu'ammar Al-Qaddafi )掛掉的新聞。 身為穆斯林的我並無特別想法,就如之前蓋達 (Al-Qadea) 精神領袖賓拉登 (Bin Laden) 被美軍做掉一般。被西方視為暴君與恐怖分子共主的兩位,即使已不在人世,這世界也不會因此更安全。 當然我不會替那兩位辯護,因為這兩位殺害許多無辜的人民,無論是穆斯林或非穆斯林也好。在伊斯蘭立場中,是 絕 對不允許的事。相信後世 真主會給他們公正的審算。 Anyway 從去年年底突尼西亞爆發茉莉花革命後,人民力量陸續在埃及、利比亞、葉門、巴林、敘利亞等阿拉伯國家展現。人民要求改革,爭自由與民主。在埃及與利比亞已看到部份成果,但在葉門與敘利亞兩地,目前仍陷入僵局。特別是敘利亞,三月中到今日,七個月的時間犧牲三千多條生命, 內 戰似乎逐漸成為一個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