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政治伊斯蘭(Political Islam)初探與文獻分析


 2001911事件後,激進伊斯蘭運動成為鎂光燈的焦點,經由媒體不斷地播放國際恐怖攻擊事件,伊斯蘭所呈現的似乎為好戰與暴力形象。事實上,伊斯蘭團體深受當地政治、經濟與社會文化影響,發展出不同類型與主張,且大部份團體採體制的改革路線,故不能將這些伊斯蘭團體簡化為蓋達(Al-Qaeda)組織同一類團體。伊斯蘭團體發展出不同形態,不過皆以伊斯蘭作為其政治核心訴求,此一現象稱為伊斯蘭主義(Islamism)或稱政治伊斯蘭(Political Islam)

近年來,非國家行為者的伊斯蘭團體因在地方長期根耘與提供社會福利服務,具備雄厚群眾基礎。透過政治開放進程,伊斯蘭團體參與選舉皆有不錯的斬獲,如哈馬斯在2006年的巴勒斯坦自治議會(PLC)選舉中,獲得議會大多席次。真主黨在黎巴嫩近來國會選舉中,也成為一股不可或缺的政治勢力。

因受制於國政治體制的不健全與西方國家對伊斯蘭團體的不信賴[1],大多數伊斯蘭團體難有執政機會,但不能否認的是這些團體採取務實策略,傾聽人民聲音,衡量局勢變化而有所彈性調整。與蓋達組織不同的是,他們並不排斥西方民主制度,以伊斯蘭的術語合理化其理念。



目前採激進路線的伊斯蘭團體如蓋達等組織並未取得豐碩成果,其激進路線未能獲得多數穆斯林支持。然而採取務實策略的伊斯蘭團體,除哈馬斯短暫執政外,其他團體尚未有執掌政權機會。未來若中東地區真正落實民主制度,這些採取務實策略的伊斯蘭團體極有可能取代當前執政者,對當地國政治與國際局勢將有程度上的衝擊與變化。

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震驚全世界,學者們紛紛探討與解釋此現象。其他地區伊斯蘭團體武裝活動也開始受到學者們重視,針對伊斯蘭主義(Islamism)或政治伊斯蘭(Political Islam)進行相關研究。[2]伊斯蘭主義是一種政治意識形態,其興起主要是回應現代西方政治與經濟勢力入侵與質疑阿拉伯國家統治者的合法性。

目前學者針對伊斯蘭主義有許多研究成果,根據目前初步蒐集的相關文獻,茲將伊斯蘭主義之特色與評論分析歸納如下。

1. 伊斯蘭主義特點 

學者們對伊斯蘭主義(Islamism)有不同描述之處,不過仍具有共同點,歸納如下:

(1). 伊斯蘭主義是非整體性(monolithic)概念 

伊斯蘭主義具有多重面貌,伊斯蘭團體的發展與論述深受當地政治與社會背景影響,發展不同類型與訴求。 學者們對伊斯蘭團體有不同分類,不過大致可以分為激進、溫和與務實等類型。

激進伊斯蘭團體的興起可追溯於1967年阿拉伯聯軍對以色列的慘敗,此次的慘敗使人民對政府充滿不信任。再者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鼓舞各國伊斯蘭反對勢力,如埃及、沙烏地與約旦境等伊斯蘭團體企圖推翻該國政權,建立伊斯蘭國度。1990年代約旦伊斯蘭反對團體透過地方社會網絡挑戰約旦王室。[3]沙烏地的伊斯蘭反對運動則質疑官方瓦哈比(Wahhabi)的地位,並指責王室開放領土供美軍駐軍。[4]此外,激進伊斯蘭團體的思想深受Qutb著作影響。Qutb的神聖主權與蒙昧時代常為反對派引用,以合理化其武裝活動。[5]

採激進路線的穆斯林團體在伊斯蘭運動中實屬少數,一些激進伊斯蘭團體如埃及的穆斯林兄弟會受政府的打壓與招降,開始去激進化,遵循體制規則。[6]溫和與務實伊斯蘭團體,在地方上設立慈善機構、學校與醫院等設施,獲得人民信賴。這些伊斯蘭團體透過選舉制度,施展其理念,然而因國政治不健全的民主體制,目前尚未取得重大成果。

由上所述,伊斯蘭團體多元非單一性,每個團體以伊斯蘭術語表達其改革訴求或武裝抗爭立場。此外瞭解伊斯蘭團體發展與演變,需深入瞭解當地社會文化背景。

(2). 伊斯蘭主義是現代化

伊斯蘭主義是因應現代西方政經侵略與挑戰國獨裁政體的正當性,是一個現代化物,並未延續傳統伊斯蘭政治。[7] 伊斯蘭主義的思潮可追溯於1928年埃及穆斯林兄弟會成立,甚至可連結至19世紀末穆斯林學者們如Al-Afghani(1838-1897)Abduh(1849-1905)Rashid Rida(1865-1935)等理念。[8] Al-Afghani等學者解釋19世紀末伊斯蘭世界普遍衰弱之因在於地方統治集團的腐敗專制與傳統宗教份子的墨守成規,無法抵禦西方殖民主義入侵,因而提倡改革、重新詮釋經典與學習西方民主議會體制。[9]

 Nazh Ayubi表示伊斯蘭主義是具創新概念, 事實上伊斯蘭經典中少有提到政府組成模式,伊斯蘭政治理論乃因應政治危機而生。當前伊斯蘭份子選擇性的引用經典,借用傳統伊斯蘭概念,並未如他們所的回歸早期伊斯蘭創始之初的精神。[10]

Ali R. Abootalebi表示伊斯蘭主義吸收現代性與創新概念,伊斯蘭份子認為西方民主法治與議會政治並不與伊斯蘭信條相違背。[11] Peter Mandaville也持相同觀點,他認為伊斯蘭主義是一種政治理論,所表達的訴求與術語皆是以現代化形式呈現。[12] 伊斯蘭份子強調民主、人權與法治觀念,透過選舉訴諸其理念,期望透過議會政治逐漸實踐其政策。[13]

(3). 個人、團體乃至國家運用伊斯蘭理念合理化其行為

穆斯林個人、團體與國家為求取政治目標,以伊斯蘭術語合理化其行為。John Esposito表示政府為獲得人民支持,乃將政策與伊斯蘭連結,強化政權正當性。[14]

有時穆斯林個人與政府採用的伊斯蘭辭彙有相互矛盾的現象。James Piscatori Dale F Eickelman 指出伊斯蘭是一個政治語言的工具, 個人、團體或國家無法享有獨佔伊斯蘭政治的論述權利。例如埃及前總統沙達特(Sadat)與摩洛哥前國王哈珊二世(Hassan II)分別自稱為信士的領導者(Al-rais al-mumin)與信士的統治者(amir al-mumin )。相對地,反對政權的異議人士則用伊斯蘭辭彙批評統治者為異教徒(kafir)[15]

伊斯蘭團體也會透過伊斯蘭歷史案例強調合法抵抗之正當性。例如哈馬斯的憲章(The Covenant of the Islamic Resistance Movement)中強調巴勒斯坦在伊斯蘭信仰具有重要意義,是伊斯蘭的財(Waqf)與伊斯蘭第三聖地所在,沒有遵守伊斯蘭法處置巴勒斯坦土地是無效的。在面對佔領的處境,以聖戰解放巴勒斯坦是每個穆斯林的責任。[16]
  
2. 伊斯蘭主義研究的不同觀點
從上述簡要分析,可得知伊斯蘭主義是非整體性概念、因應現代化而成且是個政治工具。不過仍有些異於上述觀點的分析。如Sayed KhatabBouma D. Gary認為伊斯蘭本質就是政治的宗教,具備清楚政治理念。他們舉出古代與近代著名伊斯蘭學者如Al-Mawardi(972-1058)Al-Tahtawi(1801-1873)Al-Afghani(1838-1897)等著作證明其論證。KhatabGary表示伊斯蘭法(Shariah)的因地制宜性使穆斯林在面對不同環境情況下,選擇適當政治體制,只要該體制不違背伊斯蘭法精神。[17]

另外Roger Owen表示197080年代的伊斯蘭政治浪潮,可以用伊斯蘭專有的辭彙復興(Tajdid)表示。[18] 不過Tariq Ramadan表示Tajdid是根據受過伊斯蘭教育的穆斯林學者在不同時空環境下,理解經典與執行經典理念的復興運動。[19]由上述論點,當今伊斯蘭團體採用的理念與訴求是否為創新概念還是復興(Tajdid)的一環仍有待觀察。

3. 對伊斯蘭主義之評估

伊斯蘭主義在1979年伊朗革命後成為一項研究焦點,不過多半注重於激進伊斯蘭團體的發展活動。激進伊斯蘭團體誓言以聖戰清除異教徒影響力並試圖以武裝推翻政府。然而30年過去,除少數伊斯蘭團體短暫建立政權外,如阿富汗的塔里班政權,激進伊斯蘭團體未有突破性成果。此外,激進伊斯蘭團體領導人錯誤的詮釋經典條文,未獲得多數穆斯林支持。Olivier Roy表示革命性策略已經面臨困境,伊斯蘭份子無法提供具體建國藍圖。[20]Ayubi則質疑這些伊斯蘭份子專注於想像中的伊斯蘭社群,忽略現代時空背景,無法實際解決政治與經濟問題。[21]

另一方面,隨者阿拉伯國家政治逐漸開放,溫和與務實的伊斯蘭團體有實現其理念機會。然而中東國家的民主制度尚未完備,伊斯蘭團體施展空間有限。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團體的訴求與清新形象提供人民另外選項。假如民主制度真正落實於阿拉伯國家以及西方國家減少對伊斯蘭團體的不信任,未來務實伊斯蘭團體或許可加速推動中東民主化之進程與減弱激進勢力的聲音。[22]


[1] Fuller表示伊斯蘭份子(Islamist)通常在國政治受到當局的打壓、囚禁與刑求。另外在國際政治反恐的氛圍不利於伊斯蘭份子的發展。Graham E. Fuller, The Future of Political, Foreign Affairs, Vol. 81, No. 2 (Mar-Apr 2002), p.52
[2] Michael Irving Jensen, The political ideology of Hamas: A grassroots perspective, (New York: I.B. Tauris. 2009), p.6 and 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 Understanding Islamism, Middle East/North Africa Report N37, March 2 2005, p.1, <http://www.crisisgroup.org/home/index.cfm?id=3301&l=1>
[3] Quintan Wiktorowicz, The Management of Islamic Activism.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0), p.6
[4] Madawi Al-Rasheed, Contesting the Saudi Stat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p.259
[5] Charles E., Butterworth, Political Islam: The Origins, Annals of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Vol. 524, (Nov 1992), p364.
[6] Ashour Omar, The De-Radicalization of Jihadists: Transforming armed Islamist movements. (London: Routledge, 2009), p.88.
[7] 在阿巴斯朝(西元750)時,政治與宗教已經分離,政治領導者保障宗教學者安全,而宗教學者則認同統治者的合法地位。傳統伊斯蘭政治概念為只要統治者保障穆斯林生命與財安全,提供伊斯蘭環境,即使統治者不是虔誠的穆斯林,人民不能藉此質疑統治者的合法地位。
參見 Shahram Akbarzadeh and Abdullah Saeed, Islam and Politics in Islam and Political Legitimacy. Shahram Akbarzadeh and Abdullah Saeed, eds., (New York: Routledge, 2003), p.3-4.
[8] Hasan Hanafi, Political Islam: Between Thought and Practice. In Islamic movements: Impact on Political Stability in the Arab world. Moussalli Ahmad translated. (Abu Dhabi: The Emirates Center for Strategic studies and Research, 2003), p.58
[9] Sayed Khatab and Gary D. Bouma, Democracy in Islam. (London: Routledge, 2007), p.45-48.
[10] Nazih N. Ayubi, Political Islam, Religion and politics in the Arab World. (London: Routledge, 1991), p.2-3.
[11] Ali R. Abottalebi,Islam, Islamists, and democracy in Political Islam, Critical concepts in Islamic studies, Volume I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Islam: ideas and key issues. Rubin, Barry eds., (London: Routledge, 2007), p.200-201.
[12] Peter Mandaville, Global Political Islam. (London: Routledge, 2007), p.96
[13] Peter Mandaville, Global Political Islam. p.103.
[14] John L. Esposito, eds, Political Islam: Revolution, Radicalism, or Reform? (London: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p.3
[15] Dale F. Eickelman and James Piscatori, Muslim Politics.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4), p.12.
[16]  請參見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憲章英譯本。Khaled Hroub, Hamas: Political Though and Pracitce. (Washington: Institute of Palestine Studies, 2002), p.267-291.
[17] Sayed Khatab and Gary D. Bouma, Democracy in Islam, p.8-11.
[18] Roger Owen, State, power and politics in the making of modern Middle East.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p.168
[19] Tariq Ramadan, Radical Reform, Islamic Ethics and Libera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p.13
[20] Olivier Roy, Globalized Islam, the search for a new Ummah.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4), p.1.
[21] Nazih N. Ayubi, Political Islam, Religion and politics in the Arab World. p.230-235.
[22] Maha Azzam, Islamism revisited,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82, No.6 (2006), p.1131.

留言

  1. 一、Mohammed Bin Abdul-Wahab(瓦哈比教派創始人)與Mohammed Bin Al-Saud的結合是否也是一種政治伊斯蘭?前者提供伊斯蘭教義的指引(思想論述),而後者則提供武力作為後盾(政治及軍事),掃蕩不接受瓦哈比教義的其它穆斯林。

    二、沙國法德國王也自稱是兩聖寺的守護者(Khadim Al-Haramein),以鞏固他的合法地位,與沙達特及哈珊二世的作為有異曲同工之妙。按Khadim有守護者與僕人二義,法德自封此頭銜後不久,曾有漫畫家畫他手拿掃把在天房之旁掃地之漫畫,並註名此人係世上最富有僕人之按語。

    三、版主此篇大作資料來源極為豐富且論述嚴謹,令人佩服,個人相信版主必將成為一名獨步華人世界之中東問題專家。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一場人道援助演講的感受

利用假日期間,聽了一場人道援助的演講。講者相當年輕,短短幾年在多個國家從事人道援助,那種歷練在台灣確實不多見。講者很有自信地講述為何台灣社會要關注難民問題。 對於年輕聽眾來說,應該是一場激勵人心的演講。人道援助並不是我的專業,稍微google台灣方面的資料,發現相關中文學術資料並不多。 但只要從事中東研究的人來說,從事人道援助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背後又有結構性的問題存在,如當地國的政策侷限、援助是否真的為當地人帶來成效,還是適得其反?從事人道援助的NGOs,是否可以真正了解當地國的根本性問題,還是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配合援助國的政策,或是順應新自由主義架構下從事「人道援助」,間接成為加害難民的幫凶? 以上屬於實務層面。還有個人層面考量,若真的以人道援助作為終身志業,是否家人或親朋好友願意接受?另外還有更實際的經濟考量,從事人道援助並不會賺大錢,相反的在戰亂或政治不穩定的地區,經常會面臨龐大精神壓力及許多不確定的因素。若上述條件都可以接受,願意清貧過一生,這種從事人道援助者真的相當令人感佩...

哈馬斯是恐怖組織嗎?

壹、前言 自 1987 年底成立以來,哈馬斯即以「解放巴勒斯坦」為最終目標,但在以色列與西方國家眼中等同於「摧毀以色列」。雖然哈馬斯的解放巴勒斯坦核心思想沒有改變,但曾多次表明願意與以色列達成停火協議,甚至在 2017 年 5 月其發布的政治文件中,明確提到接受國際社會規範的兩國方案 (Two-State Solution) ,即承認與以色列有共存的可能性。 [1] 不過,鑑於哈馬斯不願意捨棄暴力路線,也不斷灌輸巴勒斯坦民眾抵抗以色列,致美國與歐盟至今仍將哈馬斯視為恐怖組織之一員。 今日歐美學者研究哈馬斯的學術文獻汗牛充棟,但對於哈馬斯是否為恐怖組織一事卻無法達成共識。認定哈馬斯是恐怖組織的學者指出,哈馬斯從 1987 年成立以來,從未停止對以色列的攻擊。特別是在 2006 年之前,哈馬斯在加薩、西岸、東耶路撒冷及以色列境內,發動多次自殺炸彈行動,造成上百名以色列軍警人員及平民的死亡。哈馬斯在 2007 年佔據加薩之後,雖然停止自殺炸彈行動,但卻改採投擲飛彈策略,造成以色列社會的集體恐慌。 但也有不少學者跳脫恐怖主義的角度,透過實際案例展示哈馬斯並非是一個單純的暴力組織。例如哈馬斯願意傾聽巴勒斯坦民意趨向,當巴勒斯坦民眾受到以色列壓迫時,哈馬斯順意民意向以色列發動攻勢;當多數巴勒斯坦民眾期待和平時,哈馬斯便會暫緩攻擊以色列,轉為投入巴勒斯坦之政治與社會服務。 本文主要在探討分析上述兩派學者的觀點,並提出一研究途徑,盼能有助於各界對哈馬斯暴力觀的全面理解。

非國家行為者如何應對封鎖危機:哈馬斯在加薩的治理與戰略解析

壹、前言 哈馬斯 (Hamas) 從 2007 年控制加薩 (Gaza) 以來,在面對內在與外在環境的挑戰下,逐漸穩固在加薩的統治基礎,並建立一套可運作的治理模式。由於哈馬斯過去反以色列的言論與從事自殺炸彈的記錄,多數西方國家與國際組織視其為恐怖組織。雖然哈馬斯與巴勒斯坦另外一個重要政黨法塔 (Fatah) 兩方有多次和解協議,但哈馬斯對加薩的影響力仍延續至今。然而過去 10 年,哈馬斯治理下的加薩,一方面受到以色列與美國長期的封鎖;另一方面,一些阿拉伯國家也不願樂見哈馬斯在加薩的壯大,同樣封鎖加薩與打擊哈馬斯在加薩的勢力。儘管如此,短期內仍看不到哈馬斯在加薩徹底倒台的跡象。因此,本文探討身為一個非國家行為者,哈馬斯如何應對這種雙重封鎖以及採取什麼樣的戰略維持在加薩的獨佔地位。最後,再評估哈馬斯在加薩持續治理的可行性。 貳、哈馬斯基本背景介紹 哈馬斯是巴勒斯坦人於 1987 年在加薩成立的武裝與政治團體。哈馬斯這個名稱來自阿拉伯字母「伊斯蘭抵抗運動」 ( Harak Muqawama Islamyia ) 每個單字的首字母縮寫。哈馬斯從 2007 年盤據加薩以來,對於巴勒斯坦內部政治、中東區域甚至在國際政治產生一定的衝擊與影響。在分析哈馬斯 2007 年之後如何治理加薩之前,本文先回溯哈馬斯成立之前的歷史背景、哈馬斯成立之後的發展 (1987-2006) 以及分析哈馬斯在 2007 年佔據加薩的根本原因。 哈馬斯的前身為加薩的穆斯林兄弟會 (The Muslim Brotherhood) ( 以下簡稱穆兄會 ) 。在 1967 年以色列佔領加薩之後,加薩的穆兄會並沒有如海外的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一樣,採取武裝鬥爭路線對抗以色列當局。穆兄會的領導階層評估當時並無能力透過武裝鬥爭結束以色列的佔領,因此採取漸進方式,先專注於社會服務,在加薩建立清真寺、育幼院、學校、醫院等公共設施,照顧中下階層的巴勒斯坦民眾。穆兄會認為透過社會服務是凝聚巴人對抗以色列的方式,在累積一定的群眾基礎與實力之後,才有能力與以色列一較高下。